公司以研发为主导,在提供基于石墨材料、导热界面材料、两相流产品的先进热管理功能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以创新性技术为新一代电子设备提供热管理、电磁屏蔽、粘结密封等“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 ,满足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行业所需电子设备的高可靠性、高性能、集成化、低成本等需求,经营事物的规模涵盖核心功能材料及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
除了先进热管理功能解决方案产品之外,公司还涉及电磁屏蔽、粘接和密封解决方案,这四项细致划分领域功能解决方案共同构成公司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分材料类和组件类,材料类产品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属于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定义:用于电子元器件、组件及系统制备的专用电子功能材料、互联与封装材料、工艺及辅助材料的制造),热管、热模组等产品属于其他电子元件制造(定义:未列明的电子元件及组件的制造)。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绝大部分行业的电子设备均涉及到公司功能材料和组件。目前公司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
纵观互联网电子产业的发展,第一代是PC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互相连通进行数据传输;第二代是移动网络,催生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公司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和电磁屏蔽解决方案契合了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大客户的优秀供应商;而新一代互联网将实现各种设备连接上网,向“万物互联”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of Things,智慧互联网)的概念。AIoT最终实现智能化的物联,需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单机智能、互联智能、主动智能,目前正处在单机智能向互联智能进化发展的阶段,设备终端智能化发展已逐渐成熟。目前,消费电子行业正在积极拥抱 AIoT浪潮,从全世界来看,AIoT 市场保持迅速增加,物联网终端设备连接数量激增。
展望下一个十年,在万物互联时代,5G+AI趋势下,家用无人机,家用机器人,AR/VR设备、折叠屏手机、智能投影、可穿戴设备等新消费电子终端将出现百舸争流的局面,公司将资源投向这些高成长、新兴的新消费电子,有助于减少对传统消费电子依赖,进一步扩展在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的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数字基建”,包含通信、数据中心等各类数字基础设施)是保障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对有效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等方面已经并将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定义了国经济定义五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数据正式成为生产要素。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化的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该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这些政策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5G/AI/接入网/物联网/卫星/IDC)等重要性,这些领域中,算力建设是数字基建核心,构筑全国算力网,数据中心、交换机、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势必对硬件提出速率和容量的双重需求。历史上,公司依托以导热界面材料和电磁屏蔽材料为核心的热管理和电磁屏蔽解决方案,成为通信基站、光模块、服务器等相关硬件制造商的长期供应商。
2023年初以来,以OpenAI公司聊天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业界并已然浮现了若干基于该模型的商业应用;AI行业头部企业CEO宣称“我们正处于AI的iPhone时刻”,未来AI技术有望深度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AI技术带来算力的大幅度的提高,依据市场调查机构TrendForce 集邦咨询公布的报告,如果以AI行业头部企业的 A100 显卡的解决能力计算,运行 ChatGPT 将需要用到 30000 块AI行业头部企业的GPU。根据《冷板式液冷服务器可靠性白皮书》,2022年英特尔第四代服务器处理器单CPU功耗已突破350瓦,AI行业头部企业的单GPU芯片功耗突破700瓦,AI集群算力密度普遍达到50kW/柜,而标准机柜的密度仅为5KW/机柜。高算力场景将对芯片、单板和系统的散热(如液冷散热、浸没式液冷散热等)带来非常大的挑战,由此对公司基于石墨材料、导热界面材料、两相流产品的先进热管理功能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供的热管理 “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 带来爆发式的需求。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数据,2022年我们国家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为27.6%,较 2020年的14.8%提升12.6个百分点,提前三年完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到2025年达到20%的目标。同时乘联会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渗透率将达36%。伴随汽车电动化趋势的确立,汽车将由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转变为智能化、网联化的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成为新兴业态重要载体,智能汽车已成为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据《IDC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全球智能汽车市场出货量将在2024年达到7620万台,2020年至2024年CAGR达16.8%。
智能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革命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具备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办公及娱乐功能的智能座舱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升级。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为三电(电池、电控和电机),目前电动车成本中汽车电子占比达20%,未来将持续快速提升至约50%以上。公司将借助在消费电子和数字基建行业积累的解决电子设备热管理等问题的能力,主要面向智能汽车上游企业包括感知、控制、通讯系统制造业(主要服务产品包括芯片、雷达等)及中游企业包括执行系统制造业(主要产品包括智能中控屏等)的电子设备提供可靠性解决方案。车规级芯片带来算力飙升,现有车辆运算平台基本都在百瓦甚至千瓦级运行状态,同时也衍生了功耗、散热、电磁兼容与质量等多重挑战。在当前汽车形态与车辆环境下,如采用水冷散热方案,功耗最高需控制在300-400瓦,与5G手机10几瓦的峰值功耗相比,热管理等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为此,将给公司所提供的热管理、电磁屏蔽、粘结密封等“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2022年国家相继发布《关于完善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政策。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作为碳减排的重要举措,我国可再生能源加快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此外,新能源发展对于产业链上的关联产业以及其他技术相关产业也可以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清洁能源行业中,锂电池、光伏和储能对公司的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需求相对较大,催生了大量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热模组、导热界面材料等)的需求,公司从中充分受益。公司系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自身基因和产品线情况,将清洁能源行业发展重点放在储能行业。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2022年储能项目备案、招投标、拟在建和投运并网的总数量超过 1100个;据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初步统计,2022年1-12月共投运储能项目 259个,总装机功率为20.7454GW。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从 2022年实际投并网的储能典型项目来看,磷酸铁锂电池仍是最广泛使用的电池类型。因为储能行业的锂电池pack更多,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更多,因此衍生的热管理解决方案需求量更大且在近期保持高速增长,公司将储能作为清洁能源行业发展重点符合行业趋势。
公司以研发为前导,针对电子产品的基础可靠性问题,为客户解决热管理、电磁兼容、粘接和密封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在销售解决方案过程中带动公司生产的功能性材料及组件。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持续保持较高研发强度,坚持科学创新,在以下技术领域形成较高壁垒:高温碳材料烧结技术、功能高分子复合技术、两相流传热技术等,从而保证公司技术水平始终站在行业前沿。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既定战略,矢志不移,将资源投向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四大长期高成长应用行业的高增长、高利润业务。
消费电子行业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AR/VR设备、TWS、无人机、游戏机、智能家居设备(智能音箱、智能显示屏、Mesh Wi-Fi、智能TV、电视棒等)等日常使用、更新换代较快的电子产品。
展望下一个十年,在万物互联时代,5G+AI趋势下,AR/VR设备、折叠屏手机、智能投影、可穿戴设备等新消费电子终端正在出现百舸争流局面,公司将资源投向这些高成长、新兴行业,有助于减少对传统消费电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依赖,进一步扩展在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的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
在消费电子行业,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高导热石墨产品(人工合成石墨、石墨烯高导热膜、可折叠石墨等)、导热界面材料、热管、均热板、热模组、EMI屏蔽材料、粘接材料、密封材料等。
公司产品可服务于以下数字基建细分领域:5G通信及下一代先进通信、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工业互联网、安防等,所应用的具体终端设备为通信基站、服务器、光通信模块、路由器、SSD固态硬盘及安防设备等。近两年,公司从单纯通信业务扩展为数字基建业务,全面覆盖数字信息收集、传输、储存与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终端电子设备,目前已完成以上行业的热管理、电磁屏蔽等行业解决方案,正在向客户推广其他行业解决方案。
在服务器/数据中心领域,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热模组、导热垫片、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相变材料、导热碳纤维垫等;公司目前已向国内外多家上述终端应用企业批量供货。
在通信领域,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导热垫片、导热硅脂、导热相变材料、导热吸波材料、FIP导电银胶、热模组、EMI吸波材料、EMI密封材料和环境密封材料等产品。
在安防设备领域,公司可提供的主要产品:导热垫片、导热凝胶、双组份灌封胶等。
公司在智能交通领域瞄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大小三电系统等领域的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
1) 电控系统:OBC/DC灌封、壳体防水密封/灌封、导热界面材料、PCB保护、功率器件导热粘接等;
2) 高级辅助驾驶ADAS:模组粘接灌封、芯片粘接、器件灌封、电磁屏蔽、壳体密封、相机模组组装、 散热模组等;
3) 电机系统:磁性材料粘接、转子定子线) 电池包:结构胶、导热填缝剂、导热结构胶、导热硅脂、灌封胶、导热垫片等;
5) 充电桩:壳体防水密封、PCB防护、电感灌封、螺纹紧固、元器件固定、充电口灌封、发热器件散热等。目前公司部分项目获得行业知名客户供应商代码或者开发定点,部分项目进入到量产前认证阶段的中后期。
在锂电池、光伏发电及储能等清洁能源行业,公司解决方案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充电设备(充电桩)、储能系统ESS、不间断电源UPS等。
清洁能源领域,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热模组、导热界面材料、粘接材料、灌封材料、防水透气阀等
目前公司与行业头部企业在光伏、储能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部分已形成批量销售。在既有锂光储业务的基础上,公司将积极跟踪氢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基于公司既有核心技术和研发平台,挖掘氢能源行业中的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
公司始终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正道取胜,鼓励创造性思维”的经营理念,投资于研发,投资于现代化企业运营,投资于企业文化建设,投资打造先进的管理平台,持续打造和提升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立志在所从事的专业和业务领域成为行业领先者,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坚信作为一家自主研发型专业公司,技术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根本。公司在所从事技术领域,经长期持续投资和积累,保证公司研发水准始终处于技术前沿,在若干方向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在人工合成石墨技术、导热界面材料技术、热管、均热板、热模组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均建立了独立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平台,保有先进技术储备,各技术领域的交叉融汇,形成公司独特的技术竞争力,可全方位、快速为客户诊断、分析热管理等领域的痛点,提供、模拟仿真及验证先进的综合热管理解决方案,从而快速响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全面参与到客户从早期设计到最后量产交付全流程过程。
公司坚持大客户市场战略,始终把所服务行业前 5名大客户作为主要目标服务客户。公司多年来以行业大客户为导向,公司根据各个大客户的需求和合作方式,为其制定服务组织和服务流程。从客户设计中心的项目早期设计参与,到客户外协装配工厂的量产配合和大批量交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对公司的技术和资源的依赖程度。主要客户包括通信领域、消费电子领域的全球知名品牌商和厂商。这些长期稳定的优质客户行业技术领先,牵引了公司在目标行业的技术领先;优质客户在管理方面的高要求,不断推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优质客户的良好信誉保证公司的财务健康发展。公司在为大客户服务的基础上,提升创新意愿、动力和视野,主动挖掘其他客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敏锐嗅觉,研究市场、行业和客户需求,在现有消费电子和通信行业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可复制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到更多消费电子和通信行业客户及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高成长性行业客户,进一步扩大优质客户资源池。
公司以SAP ERP系统为基础,贯通销售、生产、采购、质量、项目、财务、客服、设备等模块,将主营业务全价值链条纳入统一管理,集成PLM、SRM、CRM等多个先进信息系统,延展至研发、供应链、客户群深入进行数据交互取得协同效应。同时,集团范围内实行多云战略,对核心运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及监控,实现集团全球范围内信息实时共享,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维护。
公司不断引进高端智能装备及AOI全自动化检测和识别系统,依托MES系统实现制造管理过程数字化,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反馈量产数据,使产品具有可靠品质保证和完整的可追溯性,同时,全面提升制造工艺水平,生产效率,改善制造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无锡子公司获得江苏省智能车间、江苏瞪羚企业、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称号。
公司自成立之初即服务于世界500强等行业内领先外资企业和国内一线龙头企业,较早参与到全球化产业分工之中。经过与头部客户长期业务往来的洗礼,公司在技术和管理各个层面与头部企业对标,形成了全球化视野。同时公司是一家本土企业,具备较强的内部驱动力、独创的企业管理方法、上下一心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保证相较国外公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公司全球化布局生产基地,华东、华南、东南亚三地产能互相备份,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带来的交付压力。同时,具备因客户订单增加所需的快速扩产能力,不断进行工艺改进,良率和质量水平等方面逐步提高,增强了公司产品交付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秉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不故步自封,保持开放心态,敢于变革,深信“唯有变才是唯一的不变”。近年来,公司持续强化企业内部培训,深度研究行业与市场现状,分析重点竞争对手业务模式和产业布局。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审视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趋势变化,全新认识所担负的使命、长期愿景、价值观、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公司坚信,开放心态,敢于变革的企业文化是保证基业长青的关键要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2亿元,同比增长27.62%,实现归母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46.90%。
(1)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根据 Countpoint统计数据,2022年北美大客户手机出货量为 2.25亿部,较2021年的2.38亿部下降5.5%,但市占率较2021年的17%提升1个百分点至18%,攀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出在智能手机整体销量低迷大背景下,北美大客户手机销量仍显示出较强韧性;2022年三季度北美大客户新机型单机散热材料需求较以往增长明显,且公司供应了更多高价、高附加值产品,拉动公司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较快增长。同时,在数字基建等其他行业销售收入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以上因素共同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2)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扩大产能、提升良率,毛利率稳中有升,从而带动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
公司从跟随大客户产品研发到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公司技术及产品路线图,逐步为行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在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高成长行业,公司与主要客户持续深度合作,获得多家行业知名客户供应商代码或者开发定点,部分项目进入到量产前认证阶段的中后期。
公司泰国工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同时取得ISO9001:2015体系认证证书,就近服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地区消费电子、数字基建和清洁能源客户。
无锡、东莞两地扩产,大幅度提高石墨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强化全球交付能力和供应稳定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力度,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研发投入 9,889.80万元,同比增长23.03%。
持续研发投入巩固了公司人工合成石墨全球龙头地位;公司对标国际一流品牌,作为重要客户导热界面材料优选战略研发伙伴,持续与客户共同定义下一代产品路线图。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内外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5项,较2021年增加15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向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累计211项,其中公司向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95项,取得国内发明专利8项,国外发明专利8项;公司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其中已经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2项。
报告期内,为提升公司信息安全能力,启动TISAX&ISO27001体系与认证工作,范围涵盖功能材料类的设计和生产,对智能交通业务开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主导,是一家拥有大批量交付能力的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针对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的热管理、电磁兼容、粘接与密封等问题,开发系列功能材料和组件。公司基本的产品具有普适性,可用于各行各业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AR/VR设备、TWS、无人机、游戏机、智能家居设备(智能音箱、智能显示屏、MeshWi-Fi、智能TV、电视棒等)、通信基站、服务器、光模块、路由器、安防设备、汽车大小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载显示、锂电池、光伏发电设备、储能设备等。未来公司将选择高增长、新兴行业作为目标市场,如: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既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矢志不移,将资源投向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四大长期高成长应用行业的高增长、高利润业务。
未来,公司将坚持“以高成长行业需求为依托,聚焦核心材料及组件,为客户提供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的发展战略,以满足新一代电子设备高可靠性、集成化、低能耗、低成本等需求。公司将变过去产业经营为主、资本运营为辅为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变单纯的产品服务供应商为以行业与市场导向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变大客户战略为大客户战略和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并重战略。
纵观近三十年发展史,公司在产业经营方面,坚持自主研发和走专业化道路,敏锐抓住了历史特定时期通信和消费电子两大高成长性行业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球人工合成石墨细分行业领先者和热界面材料行业一流供应商。随着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在坚持原有产业经营的基础上,公司着手实施资本运作。2019年通过并购进入热模组领域,2020年实施定增投入5G高效散热模组项目,以上资本运作对公司加速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公司所从事的产品、所服务的行业,从国外大公司成长路径来看,均需要公司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产业和资本齐头并进,协同均衡发展,共同支撑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核心功能材料和组件供应商,公司集中资源服务于目标行业中排名前五位的大客户,在一定时期实现业务快速成长并树立“中石”品牌及良好口碑。伴随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客户多元化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基于行业与市场需求,继续系统整合公司多元化产品线,在坚持持续为大客户提供立体化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公司市场战略目标升级为行业和客户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发挥集团优势,提升客户体验。
公司相信为客户提供符合需求的价值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这包括:
1)技术领先—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保持与世界前沿技术同步,在公司核心材料和组件上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2)快速反应—聆听和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及时提供专业技术方案、产品和技术支持服务;
4)成本优势—在产品开发、制程设计、组织规划、自动化布局和供应链优化等关键环节,持续改进和创新。
公司定位于“以高成长行业需求为依托,聚焦核心材料及组件,为客户提供电子设备可靠性综合解决方案”,重视技术发展和把握行业技术走向,结合公司未来中长期战略布局,搭建了并不断完善针对不同产品类型的专业研发团队和行业前沿技术研究平台。
截止报告期期末,公司根据各个业务单元需要,在北京、上海、无锡、宜兴四地建有不同产品方向的研发中心,并形成若干技术平台,拥有若干项核心根技术。
公司坚持正道取胜的基本原则。在组织内部,建立良性企业文化,坚守商业道德高标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企业,重视在质量控制、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持续投入和改进。
公司认为如履薄冰心态是一个管理团队的正确取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政治经济、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外贸外汇等宏观因素变化的挑战;同时面临着客户关系、债权债务、劳动纠纷、经营运营等管理风险,但公司将通过事前规划预防,树立全员风险意识,构建高效的公司风险管理机制,落实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推动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
尽管相关客户在业内均属于顶尖客户,具有强大、领先的市场竞争力,且与公司保持了多年的稳定合作关系,但如果重要客户发生严重经营问题,公司也将面临一定经营风险。未来面临以下经营风险:
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宏观环境不利因素将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水平/购买力及消费意愿将受影响、产业链地区分布格局变化等。若全球长时间无法有效控制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则整体经济将受到一定冲击和挑战。
面对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公司将继续坚持社会责任,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保证劳动环境及生产安全。同时加速海外产业布局,在建设以泰国项目为中心的海外交付基地同时,系统构建国际化生产、销售、研发与技术服务体系,减少宏观环境不确定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公司报告期内大客户主要由消费电子及通信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构成。虽然随着公司的研发创新和产品线的丰富,产品应用领域已逐步扩大至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新行业,但是若智能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需求无法保持增长甚至下降,或公司在大客户中份额不达预期,仍可能会导致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
伴随国内和韩国智能手机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从服务于北美大客户拓展为多个头部客户,新客户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公司持续研发创新,探索外延发展,将核心技术拓展至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新兴高成长性行业,从而规避客户与行业集中度较高风险。
公司出口业务主要以美元结算,并引入了泰铢等其他币种,受国内及国际政治、经济、货币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美元等外币汇率波动会对公司带来汇兑风险。
面对未来汇率波动,公司加强国内客户开拓,提高公司内销业务比例;开展外汇套期保值等业务,以降低汇率波动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公司近年来处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阶段,不断在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行业拓展新业务,公司内新增若干经营主体且海外主体数量逐渐增加,客户对公司全球交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上都促使公司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及加大优质人才储备。若公司管理水平不能支撑业务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发展,公司将面临一定管理风险。
为了应对加速扩张的需求带来的管理风险,公司持续推行信息化建设,打造集成化与平台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优化集团化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引进各领域全球精英,加强人才储备;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
进入2023年,公司将坚持既定经营理念,正道取胜,鼓励创造性思维,坚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把已有大客户平台做深做大,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引进和研发,不断稳步实现公司有机增长;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势和制度优势,打造先进的技术平台、市场平台、制造平台和资本运营平台,为公司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公司有信心不断推进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接受市场洗礼,坚定不移,矢志前行。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动力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化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石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