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推动下,玻璃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运作情况良好。全年新投产浮法玻璃生产线吨/日)、阜新光亚二线吨/日)、浙玻四线吨/日超薄线),新增平板玻璃生产能力约700万重量箱/年,至年底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10%。全年实现出售的收益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7%。全行业年赢利13.5亿元,扭转了上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工业技术玻璃年实现出售的收益91.9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润10.44亿元(平均利润率达11.36%),比上年增加3.42亿元。2003年行业发展和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运作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行业的经济发展形势比预想的要好,产量增长适度,销量提高,仓库存储下降,市场行情报价稳步回升,经济效益显著改善。
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国有企业统揽行业的地位已被打破,出现多种所有制共存与发展的局面。非国有经济(三资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合资企业有着非常明显的技术、装备、质量的优势,垄断了优质浮法玻璃市场,直接面对深加工用户,产品售价高,经济效益好。新兴的非公有制企业成本低、机制活、发展势头强劲,有很强的竞争力。相比之下一些国有企业困难较多,经济效益远远比不上非国有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已占全行业产品营销售卖收入的60%和总利润的91%以上。
企业重组、市场整合迈出新步伐近年来,一些优势企业有低成本扩张的愿望,而困难企业又急于寻找出路,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并购重组的内在动力。上海耀华皮尔金顿对国内优质浮法及加工公司进行资产整合,在收购广东浮法的基础上,2003年又收购了天津日板50%的股权。厦门明达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进行了低成本扩张后,继续与有关企业酝酿并购及股权转让。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非公有制企业福耀开始涉足平板玻璃企业,收购和租赁了通辽、双辽两个企业。2003年秦皇岛耀华与沈阳星光进行了资产重组,威海兰星与内蒙古海晶签订了股权转让协定书。不少企业在下一步发展中也计划选择低成本扩张的途径。截至2003年,玻璃行业前10名企业的平板玻璃产量已占总量的45%以上。
拟建生产线较多,出现新一轮的投资热潮2003年在建和拟建(含规划建设)生产线余条。从新建线的地区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共有13条生产线在建设,其次为江浙、河北、山东、福建、辽宁等地区,中西部地区较少。这次建线的特点:一是投资主体以民营、三资、股份制企业为主;二是技术来源起点高,有近20条线直接或间接采用国外技术;三是规模大,装备水平高,其中500吨/日及以上的生产线;
全国现有安全玻璃生产企业约500家,年生产能力1亿余平方米。2003年实际产量约5000万平方米,其中汽车玻璃产量1800万平方米,占安全玻璃总量的36%。现有中空玻璃生产企业1000余家,年生产能力约1.1亿平方米,2003年实际产量约3000万平方米。为了规范并确保玻璃的安全使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于2003年12月4日颁布了《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