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确指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国家综合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但也应看到,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当前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
近海尤其是广东地区地域广阔,岛岸线长,容易受台风、暴雨、大潮等侵袭,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每年5~11月是台风影响季节,相对集中在7~9月,年均有3~4个台风影响近海地区。
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需要按照气象现代化与综合防灾救灾指挥中心结合、气象现代化与“大应急”结合、气象现代化与政府服务现代化结合的工作思路设计,全力支持和配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当地“兴业惠民、治吏简政”提供优质保障,为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贡献。促使该地区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做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仰望的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建设按照“资源共建、数据统筹、成果共享”理念。设立联席会议、应急处置、培训演练等模式,建立指挥中心与综合减灾委以及“三防”、抗震、防火等指挥部工作的互联互通,建立指挥中心与各镇街的快速对接,形成横向“全覆盖”、纵向“插到底”的布局,力促每个部门和各个镇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能够迅速做好对接,有效开展工作。加快气象部门对水文、气象、海渔、旅游和国土等五大监测系统的功能整合,搭建对接其他气象局的统一平台,实现数据“一张网”、信息“一张图”。确保当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功能;落实气象保障,力促各部门能够积极努力配合、共同参与,发挥作用,合力将指挥中心打造成灾害应对的“指挥棒”、救危扶困的“急先锋”。
显示屏目前为独立LCD屏,系统分析内容呈现显示效果差,显示内容不够灵活,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气象应急综合分析、研判、决策显示需求。
业务资源融合度低,系统业务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多部门协同处置能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信号切换及显示应用通过矩阵方式实现,系统联动及同屏显示效果差,缺少业务系统联动,综合研判分析,综合调度指挥等综合应用功能。
信号切换采用传统的方式切换,不能够实现人性化操作管理,非可视化、单人操作,显示内容没办法实现整体录播,原始资料不能得到充分的保存及价值挖掘。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地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方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格外的重视减轻灾害风险,切实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前后衔接,未雨绸缪,常抓不懈,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坚持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认真研究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特点,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精准把握灾害衍生次生规律,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受伤或死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中央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充分的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及其重要的作用。更看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在任何一个城市,气象平台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他们承担着维护一方平安的重任。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将结合当地原有平台资源,在其基础上升级改造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气象人的使命,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有效应对突发灾害,建立和谐、安全、稳定社会。
新建指挥中心是集信息搜集、传递、分析、处理、显示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系统工程,是实现信息化管理,可视化服务,而建立起的反应迅速、高效决策的应急指挥中心。其平台简单来说由以下二部分构成:
项目采用可视化平台管理系统,从总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扩展性方面着手,将指挥中心系统中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和指挥席电脑集中管理、调用,对指挥中心显示屏幕统一管理、拼接、漫游,指挥中心各业务系统PC电脑、IPAD平板等管理客户端统一接入、显示,实现所有信号的共享与分发。
建立一个高度集成、功能齐全、同步控制的应用系统,将计算机处理、全彩色LED显示屏通信、视像显示以及所有信息处理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同步、集中控制,各功能子系统可实现同步联动。并可通过强大的通用接口,将原有预警发布系统来进行整合,实现同步控制,系统升级。
在整个系统模块设计中,方案打破传统指挥中心多系统的做法,将监控系统,云台控制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整合为一体,通过一套平台控制管理多个独立的应用系统,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作为最终呈现的载体,关于整个项目的成败,显示屏幕的选择很重要。项目选用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高质量、高技术上的含金量、高可靠性,先进的硬件组合,高密度、小间距LED无缝拼接大屏幕,呈现效果多样。
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是一个以业务为核心,以气象数据信息为基础,以综合显控、大数据为手段,依据气象局部门预案及相关文件要求,建设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当地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职能,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处理、灾情评估、会商指挥和信息数据保障一体化的专项应急指挥平台,为各气象、应急、三防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体化协同运作机制和统一指挥平台。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 (GB4943--2001)
《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 (GB17625.1-- 2003)
本工程项目是一个完全满足先进性、高可靠安全、经济实用、可扩展的和简易性的原则。
规范性、标准化、开放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系统建设的基础,也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因此,系统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和数据采集等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系统应采取一次性统一规范化设计,分布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在系统建设之前建立明确技术标准、架构标准、数据标准和品质衡量准则,并在总系统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严格贯彻标准,确保系统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采用当今最先进的多功能多媒体视听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具有很强前瞻性,保证总系统在未来若干年不落后。
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考虑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在技术上,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成熟的、通用的技术,使得设计更加合理、更为先进。最大限度地考虑当地气象局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系统工程的现状和特点,在注重系统的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先进的软、硬件环境;在软件的开发思想上,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由于总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大多属于保密资料,这一些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系统应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地发展,系统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都应有很好的系统扩充性,并且随网络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主干网络设备应能平滑升级。
稳定性是指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两个方面,本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且系统管理的数据量大,数据的使用并发性强等,这些特点对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系统在提交之前应该反复测试,并进行系统正式运行前的试运行,把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保证系统的正常的运转;另一方面,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健壮性,在发生意外和灾难性破坏的情况下,能够给出错误提示并很好的处理,能获得及时的恢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我司本设计所采用的基本的产品是国内知名品牌的设备,产品、系统多项指标,关键产品通过了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质量检测中心检验、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个机构和部门的严格检验。
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生命力的表现,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够兼容和持续不断的发展,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前期投资持续有效,保证系统可分期慢慢地发展和总系统的逐步完善,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软、硬件平台的选择上要符合开放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标准,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系统的升级和扩充,以适应后续工程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系统在满足先进性和高可靠安全性的基础上,选用较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和成熟的技术,最大限度地考虑用户的需求,不盲目追求高档,合理规划利用资金,使系统实用并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拥有非常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扩充性;开放和标准是厂商中立或者说是与厂商无关的、就是在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的前提下、不同厂商的产品允许替换,包括总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件。
系统的设计在最大限度地考虑当前情况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较长时期内业务发展的需要,考虑将来升级和扩展的需要;
系统必须适合现代化专业音响和多媒体设备的真实的情况,设备简单易操作易用,无需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专门操作。
选用知名的器材,以及有雄厚实力和绝对优秀技术上的支持能力的厂家、代理商,以保证设计指标的实现和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基本上选用同种类型的产品中技术最成熟、性能先进、使用可靠的产品型号,以保证器材和系统的先进性、成熟性。
选用高度智能化、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建立系统开放式的架构,以标准化和模块化为设计的基本要求,既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使用,又可保持系统较长时间的先进性。
整合各业务信息系统,气象预报、监测系统、灾害基础、空间数据,汇聚政府各部委办局的业务信息等,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当地气象局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需接入气象部门各业务系统信号,同时根据应急事件的处理,还需接入不同业务单位的业务信号,各关联单位视频会议信号,监控信号、矩阵信号,通过拼接控制处理器进行最终上屏显示,同时拼接控制处理器需要满足,单台设备控制多组屏幕,实现信号共享。
当地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担负着当地应急处置任务,有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值班坐席,需要会商显示时及时推动上屏,协同工作、多业务管理。
坐席协同管控、业务一键推送,坐席管控系统通过坐席管控主机实现坐席管理功能,可实现一人多机、一人多屏、业务推送、权限管理、数据安全等作用,来提升现代坐席管理和办公效率,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提供高效的坐席综合管理模式。
结合当地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实际应用,需要对指挥中心内相关接入设备及业务进行联动,通过简单易操作方式实现一体化操作控制管理,提高实际应用效能。
灾害天气重点预警期,强化应急值守工作,安排专人值班,认真组织、指导监测工作。
一旦发生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灾情、防灾减灾措施,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将预警信息通知到人,大大降低灾害损失。
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认真搞好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准确掌握灾害发生源地、强度、路径、影响范围等
加大灾害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中小学生、中老年等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发挥专家咨询决策作用,与农业、环保、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应急会商作为当地气象局防灾减灾救灾一大功能应用,既能实现日常多会议功能,同时在应急事件处理时也能实现多方会商重要功能。
依托现有网络资源,通过建设局域网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系统软硬件平台和配备必要的支撑设备,提供平台运行提供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软硬件平台和应用安全支撑,保障应急指挥办公需求。
后台管理是对系统操作、数据访问的控制和管理,将管理对象与对应不同职能的管理员进行分层分权管理;同时为数据安全进行保护,保证在系统故障或损坏的情况下能够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控制机房,项目主要关键的设备都集中在此,负责整个项目的信息化系统。机房工程较为关键,关系到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其包括机房装修、照明、配电、设备安置、配线、消防、接地防雷等工程内容。机房装修需考虑天花采用的优质金属微孔吸音天花,天花内作防尘防潮处理。地面采用防静电地板铺设,墙面采用防尘漆喷涂处理敷设,加铺保温材料来保温吸湿处理。设置UPS用于主要机房机柜设备用电。另外有条件的可以配备静音箱的柴油发电机组保证指挥中心设备用电。机房的接地装置要求利用建筑物的联合接地装置,弱电系统的设备、安装金属配件、机柜和线管等均应与弱电专用接地端子可靠联结。
系统实现工作动态的记录、编辑以及上报和下发等功能。下级单位编辑好工作动态后上报给上级单位后,上级单位能够直接进行采纳,形成本单位的工作动态,进而能形成本单位的刊物或材料;对于下级单位上报的不合格的工作动态能够直接进行回退。
用以满足气象局日常值班的管理,特别是4-9月灾害天气频发的季节,包括值班表管理、填报、浏览、打印;日常和特殊日子的值班表模板定制和值班信息填报;实现值班人员在值班时间内对灾害天气监测预警信息等进行规范记录和查询。
在灾害监测预警、灾情评估、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知识文件的指导和辅助,因此系统对日常工作中接收和编辑的大量应急文件按时间和类别进行归档管理。包括法律和法规、作业规程、工作职责、工作流程、避险常识、案例信息等。
资源信息管理提供机构人员信息、通讯设备信息、专家通讯信息、风险隐患区信息等方面的动态管理,为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提供资源保障。
应急平台与短信平台都是网络方式部署,通过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机制,以链接的方式将应急平台和短信平台整合一体,方便业务人员在应急平台上对监测短信的接收。
监测信息不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进行简单、实时的报送,还能够最终靠应急平台做全面、详实的信息报送,这将有效改变纸质、邮件等传统报送方式。通过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系统上报灾害天气基本情况、气象指标、降雨量、灾情损失等指标。
应急平台不仅可以接收文字信息,还能够最终靠现场的定点摄像头接收视频信息。系统将与图像接入系统软硬结合,根据需要实时或选择播放现场监控信息。
系统结合GIS平台实时展示多种方式接收的监测信息;同时可以依据监测信息的报送位置,对监测信息提供空间展示。当某一区域内的监测点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平滑处理(支持平滑点的选择、删除等),逐步形成灾害天气的影响范围分布。
系统将结合报送的监测信息,利用曲线图预测未来灾害天气趋势。包括强度、风力(级或米/秒)、风向、能见度(米或公里)等内容。
数据信息管理是对气象局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处置过程中的基础数据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浏览功能,包括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系统提供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处置等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内容的统计功能,包括监测信息、预警信息、灾情信息、评估信息、处置信息、视频信息等内容。统计方式包括查询统计和对比分析。
系统提供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处置等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文件的归档管理,以事件时间为主线整理、积累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后来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应急工作人员可以把收集到的灾害相关预案、技术方案导入系统,然后根据分析报告的智能提示,对导入的预案内容做进一步的填制和完善。预案编制完成后,系统支撑在线对预案进行封面、批准页、页眉页脚、印刷装订等公文格式内容的完善。
根据预案结构进行预案的内容分割,可自动按章节及相关资源类别对预案内容进行分解,把文本化的预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目录索引,便于快速查找和定位。主要要素有指挥体系、专家信息、救援力量、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等重要信息。
预案关联是数字化预案的一个关键部分,将预案分解的重要要素与涉及的人、财、物关联起来,真正的实现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资源和组织的互动。要素主要为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响应、物资保障、通讯保障等
基于大屏幕综合显示系统和应急卫星指挥车,建立气象灾害现场视音频直播和远程应急指挥平台,一方面,移动应急指挥车上的全景式摄像头和单兵作战能把现场信息及时传输到应急指挥中心,便于指挥员及时全面地掌握现场态势,另一方面,指挥员在气象应急指挥中心结合精确的GPS 定位信息、详细的地理信息和决策方案,直接对现场实施远程应急指挥,实现现场联动指挥,提高救助指挥效率。
将系统所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以及各类模型的分析计算结果,以最简明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决策者,以利于决策者快速准确地了解气象形势,分析判断各种调度方案的利弊,辅助他们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气象应急指挥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控制程序是整个工作中的重点,大屏幕显示系统需7x24小时可持续工作,以保证应急指挥工作的及时性与控制力。
视频会议会商系统的建立旨在实现直观高效的调度指挥工作,避免了电话会议无图像模式不够直观明了的缺陷,也能更加及时的对气象突发事件等进行有效危机处理。
系统选择制图后的遥感监测影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灾害天气的空间分布信息;结合GIS应用子系统,形成灾害天气的影响范围分布。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实现灾情评估自动化,形成灾情评估报告。
系统需要实现对制图后的遥感影像数据自动解析,加载,形成灾情动态评估空间分布,支持历史评估信息的回看,灾情评估报告的生成等功能。
系统选择制图后的遥感监测影像数据进行解析,获取灾害天气的空间分布信息,再结合GIS平台、监测评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形成灾害天气强度分布数据。实现灾情评估自动化,形成灾情评估报告。
地面监测站、信息员和现场工作组人员在灾害发生时,实地调查了解灾情损失情况,并通过应急平台实时传输全面、详实的灾情调查信息。包括死伤人数、死伤(丢失)牲畜数、农作物及经济林受灾面积和程度、估算的直接经济损失、灾文件等内容。
系统能够最终靠互联网、无线网、短信平台等方式,将各监测站、信息员、现场工作组人员实地调查的灾情信息,实时发送给灾情评估专家,然后依据灾情评估制度要求,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编写灾情损失评估报告。
移动应急平台通过移动终端采集灾害现场的信息,包括现场图片、现场视频以及文字信息等,并可及时将信息报送给气象局,使其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灾害现场信息。
通过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助力当地建成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当地提供更丰富准确的气象服务。
统筹协调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建立防灾减灾救灾高端智库,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明确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科技支撑工作模式,建立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技术新方法运用,提高灾害信息获取、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
通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接收各部门灾害监测信息、预警信息,并进行部门之间共享,达到部门之间应急资源的共享,建立各部门预警应急响应的跟踪和反馈,逐步完善部门之间预警应急合作协调机制。
通过各职能机构视频会议接入,实现多级多部门联合会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会商效率。
大力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灾害信息的监测,并通过建立多种渠道,对灾害监测信息、预警信息及预警响应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
通过对各预案单位灾害监测信息、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应急响应进行整合,并与应急联动部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各预案单位预警应急响应应急联动。
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能够提高政府执行效率,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及提升政府的形象,降低突发灾害造成人民生命及财产损失,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归属感。
当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按照气象现代化与综合防灾救灾指挥中心结合、气象现代化与“大应急”结合、气象现代化与政府服务现代化结合的工作思路设计,全力支持和配合当地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当地“兴业惠民、治吏简政”提供优质保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贡献。
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原注册名称:深圳市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中高端LED显示屏系统工程和LED照明工程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户内、外LED视频显示系统、多媒体广告屏、体育场馆LED显示系统、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可变信息情报板、专用诱导标志、轨道交通PIS系统显示设备、租赁显示屏、LED隧道灯、LED路灯、LED户内外照明系统等,为客户提供从系统设计、方案论证、产品制造、设备安装直至售后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服务,实现客户对高品质LED应用产品的各项要求。
2010年2月,为实现企业战略发展需要,接受上市公司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08)资本注入,融入大族集团,成为一家运行资本雄厚的LED应用产品制造商,并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致力于成为LED显示应用技术的引导者,通过在视频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模具开发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和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多项技术实现了产品化和产业化,在LED显示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已取得多项国家新型专利,我司新型LED全彩屏系统还被评为“深圳市节能产品”称号,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省政府资助创新型企业”、“ 广东省自主创新型企业”、“ 深圳市自主创新型企业”、“ 深圳市双软企业”,“YAHAM元亨”还在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知名品牌”。
我司已通过英国BSI(ISO体系创造和倡导机构)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体系认证,产品通过CE、CCC、UL、FCC、ETL等认证,全部产品符合ROHS环保要求,公司拥有30000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基地,LED屏月产能达5000平米,580多人的员工队伍,其中研发、生产和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多位核心研发人员具有业内近20年的从业经验,是中国最具有研发和工程能力的LED显示系统方案提供商。
我司产品出口至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等众多国家,并在国内高端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多个项目上和国际著名品牌竞争成功,改变了LED显示屏民族品牌的地位。在香港海港城LV品牌店、香港中环LV品牌店、北京国贸LV品牌店、伦敦LV品牌店、东京LV品牌店、罗马LV品牌店、上海LV品牌店、香港大球场、香港将军澳体育场、香港屯门体育场、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和记黄埔商业中心、华润万象城、万科广场、郁金香传媒、黑白广告、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数以千计重大项目中以良好的显示效果和稳定的质量获得客户的一致好评。
目前元亨光电小间距LED显示屏已经广泛应用于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公安联动指挥中心、检察院侦察指挥中心、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城管联动指挥中心、武警作战指挥系统、电力智能巡检调度中心、政府应急平台、安监应急调度指挥中心、高速交警融合指挥中心等领域。
2012年 国家发明专利“基于空间矢量的色度LED全彩色显示屏校正方法”
2010年 大族激光注资,公司更名为“大族元亨”,注册资金增至5130万元
2007年 通过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产品全面执行无铅化生产流程
2006年“全彩色显示屏控制系统”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解决方案最终呈现的产品载体为LED显示屏,显示产品的品质稳定及显示效果,关乎着整个项目的成败,因此其在整个系统方案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中高端LED显示屏系统工程,为客户提供从系统设计、方案论证、产品制造、设备安装直至售后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服务,实现客户对高品质LED应用产品的各项要求。
打破尺寸和安装空间和结构限制,显示屏可完美贴合任何建筑弧度,打造无缝、一体的视觉体验,缩小信息获取成本,元亨LED显示屏真正做到视觉上的无缝,观看效果好,无论是人像画面,还是计算机画面,都可以完美的进行显示。
元亨LED显示屏采用RGB三基色成像技术,可显示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彩,最高可显示多达4.4万亿种色彩,媲美Retina显示效果,可满足任何显示领域的要求。
色温2500-10000K可调,满足几乎所有场合人眼或外置设备对显示屏显示的要求。
元亨LED显示屏适合各种光线环境,能够准确的通过环境光线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无论是在光线暗的房间还是在明亮宽敞的环境,都可以完美的看清显示屏上的内容。
相对传统的LCD、DLP拼接屏可视视角小,画面失真等特点,元亨显示屏具备超宽广的观看视角,可提供160度有效视角,画面高保真、无偏色,不同角度完美展现。
18比特灰度处理技术,在屏体任何亮度区域内,实现超强灰度表现能力,从明到暗,让每一处的细节都可被纤毫毕现地展现。
LCD液晶拼接和DLP拼接,由于每个显示单元之间的颜色、亮度指标不一致,导致整屏拼接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很难得到保证,特别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存在明显的“豆腐块”现象。元亨LED屏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亮度和色度一致,保证整屏处于最佳显示效果。
LCD液晶拼接屏和DLP拼接,每个显示单元都包含一个散热风扇,来保证正常的散热需求,显示单元越多,噪声累积越大,在空间有限的室内环境下,对音质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元亨LED显示屏采用无风扇箱体自然散热设计,主体结构的高性能导热技术以及电路优化布局,运行时无噪音干扰,屏体可以真正做到“零噪音”。
散热技术上,元亨光电采用独立研制的石墨烯导热硅脂和导热硅胶垫片,散热效果领先同行,使用效率更高,比传统显示屏温度平均降低8C。同时熟练掌握所采用LED、开关电源、驱动芯片、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性能和特性,运用丰富产品设计经验,结合项目显示屏技术需求,将显示屏各原材料性能发挥到极佳工作状态,并采用低压供电模式,带节能设计的全彩同步控制管理系统和PCB电路设计,降低屏体信号和电能传输损耗,减少屏体功耗,实现节能。
2、智能模组可存储模组本身的校正数据,来保证模组与接收卡实际使用校正数据的一致;
3、控制系统可根据显示屏某一位置的模组ID是否变化,判断此位置的模组是否更换,并自动读取此模组的校正数据、传输到接收卡上,实现校正数据的自动更新;
5、控制系统可通过对HUB板的控制进行箱体电源电压检测、风扇故障检验测试、温度检测。
显示屏控制管理系统通过增加备份信号传输接口,增强系统可靠性,将系统因传输线路上造成的不可靠因素降到最低,同时保证拆卸和维修单个安装单元时,不影响整体屏幕的工作。显示屏正常运行时,A路传递视频和控制信号、B路在线备份;当显示屏中某个安装单元间级联信号线中断,B路启动传递视频和控制信号,当检修某一安装单元时,B路一样能传输信号。
元亨小间距箱体尺寸为宽768mm高432mm,重量和厚度分别仅为11公斤和78毫米,为寸土寸金的室内安装节省更多的空间和成本。
元亨光电为行业内最早进入小间距显示领域的企业之一,自从2005年便开始为国际顶级品牌路易威登提供创意小间距显示屏。元亨凭借对产品原材料苛刻要求,独立的小间距研发生产线,十几年来的技术沉淀,显示屏常规使用的寿命长达10万小时。
产品品质稳、稳、超稳,能够向客户承诺长达“5年”的免费质保,让客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或有侵犯权利的行为联系本站删除。
天府之国,巴蜀风光雷蒙电子赋能四川省蜀道矿业,成都体育学院多功能智能会议室
精选案例 声视迪数字化IP网络广播系统成功应用西安市航天城第三初级中学!
2024东海重型音乐节震撼启幕,Allen & Heath调音台携手AUDIX话筒,掀起重金属音乐风暴!
巴可起诉亿联网络(300628),称yealink亿联产品侵犯ClickShare可立享专利
移动办公,随心会议!飞利浦移动智慧屏2251C系列,助力打造高效智慧会议新体验
《赳赳大秦》全球首演 德国Kling&Freitag(K&F)音响震撼打造文旅扛鼎之作